教程辅助!“财神十三水有挂吗”(详细开挂教程)-知乎
6
2025-05-26
这个周末的思南文学之家,洋溢着青春气息。“我在上海写作——上海新锐青年作家专场”迎来一批90后00后,朱嘉雯、陈陈相因、关屿、邓倩倩、广奈、陆铭晖、严孜铭、包文源等8名作家齐聚。
他们来自全国各地,平均年龄27岁,学历背景各异,或奖项颇多,或作品“出海”,或擅长多种文体,或具备开阔国际视野……但如今都在上海工作、生活、写作。谈话中“DeepSeek”“地域写作”等成为高频词,这群年轻写作者如何在AI科技浪潮中找准各自写作的出口?上海这座城市又为作品注入了怎样的新灵感?
人工智能“可陪伴但需警惕被裹挟”
“AI写的东西不够精细,即使有时很像人类的手笔,但还是幻影,最多可提供一些思路。”陈陈相因出版诗文30万字,著有诗集《乐园37号》、文集《以梦为马》等。从吉林大学到复旦大学求学,她坦言“行走在南北差异里”,会用AI辅助改文本格式,但这并不能给予强烈的生命体验或创作灵感。
与其焦虑纠结AI会不会取代人类,她坚信写作本身就是自我的保存,发挥了难以替代的输出功能。“当下青年人的生活远没有被写尽,我们每个人都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困境,涉及创伤、性别、家庭、亲情、友情等话题,困惑时更需要写作来调和,甚至促进思考。”在她看来,无论是写刑侦小说,或穿越到不同朝代,“哪怕写过去,依然会思考当下,只是故事发生在另一时间空间里。”而真正优秀的写作者就像时空旅行家,这恰是AI难以超越的。
“AI可以帮助修改文章结构、提供多种思路,我有时拿不准会让AI帮忙,让它点评文章,好的坏的都会说,某种程度上有找到知己的感觉。”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,邓倩倩直言只有在写作面前才会平静下来,做真实的自己。而AI能提供镜像陪伴的功能,“以前人工智能没那么发达时,文字比较冰冷,现在前沿智能非常有温度。”前段时间她记得有学妹在朋友圈发文称,让DeepSeek假扮成喜欢的“纸片人”对话,“我也试了,发现它很懂感情,情商挺高。我对它是拥抱的姿态,但不想被裹挟,作家需要有自己的思考。”
当AI发挥出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时,青年写作者们重新定位并思考创作使命。“DeepSeek缺少实际经验,更多基于理论、数据、推理等发表看法,但当下每时每刻在流动、变化,推理很难跟上经验的变化。”关屿曾在《人民文学》《当代》发表小说诗歌,作品被译介成法、泰、阿语。在他看来,逻辑推理式创作相对容易被AI替代,但经验性表达尤其是个性化诗歌,则较难被模仿。青年作家要写出时代冷暖,走到读者的生命过程中。
而与读者的共情共振,往往从回溯个体经验入手,以点带面捕捉“情感公约数”。出生时爸妈在外打工,童年的关屿常独自坐在家门口,孤独贯穿了成长,如何命名孤独感?他发现,追溯到以前的创伤,会遇到难以启齿的经历。“这时文学虚构就很重要,心理学有种技巧,通过虚构过去的形象,让受过创伤的人把隐秘伤口亮出来,这一过程本身具有疗愈的力量。作者和读者同时获得了治愈。”由此,写作更多是自发的内驱力。
上海的弹性与可能性
“从小就向往上海,这座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有我喜欢的生活方式,能够提供很多可能性。看到各种各样的人,可能观念不一样,生活状态也有差别,但相安无事美美与共。”出生于四川县城的广奈,著有长篇小说《行者拉班·扫马的收集与爱情》,并在《上海文学》《花城》《作品》《青年文学》《西湖》等发表短篇。他享受不断变化的人生,“比起在老家一眼望到头的平淡与循规,你根本不知道在上海未来会发生什么。上海也很强调边界感,这也是我喜欢它的理由之一。”
“在这座城市流过最多的眼泪,也发出过最多的笑声。当在一个地方创造了大量你认为珍贵的、难以忘怀记忆的时候,你就成了这片土地的一部分。”严孜铭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,一转眼在上海待了7年。
她喜欢上海作家金宇澄长篇小说《繁花》,但也很清楚“自己永远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”,“因为我并不能找到那种本地人独有的语言节奏和方式,但这时也会反过来想,假定一个地域的文学有某种属于它的表达风格,是否我们就要把自己限制在框架里呢?作为活生生的人,我以异乡者视角去书写这座城市,难道不是极大丰富了地域书写吗?”严孜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《余烬》,从个性化经验出发去感受上海,书写自己与一条条马路、一座座地标建筑的独一无二的关联。
当流动与变化成为常态,更多青年写作者正不断拓宽写作的疆域。包文源发现,按照最传统的故事模式,背后往往是关于人或人性的确定结构。“但今天显然不是这种状况,我们可能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人,我们的故乡在游动,职业在变,身份可能也一直在变,这导致个体的欲望或心理是模糊和流动的,没有确定的形状。我们很难用确定的结构去捕捉每个人的想法和情感,但正是这种难以捕捉的水面之下有大量细小暗流,如果能打捞出来,对写作有非常大的作用。”他进一步思考,如果依赖以前的“渔网”,细小的鱼苗会漏掉,“真正的写作者在自己的写作时期,能够重新发明捕猎工具,制造出新的狩猎方式,去成功捕捉海底下暗流中的猎物,才能去完成有辨识度和生命力的写作。”
上海市作家协会重视青年人才的挖掘,自2008年至今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。2024年起为加强30岁及以下文学人才建设,推出“光焰”计划。此次思南读书会专场作家正以各自发光的方式亮起“光焰”。业内评价,从某种角度而言,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新锐作家群体,有望铸就上海文学的未来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