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善认知。了解重大疫情出现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和躯体反应,情绪与躯体症状的关系。积极调整心态,一方面会减轻躯体化症状,一方面有助于自身免疫力提升。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作息。心理健康离不开身体健康。规律的生活作息,健康的饮食,适当的体育锻炼,保证正常的睡眠规律,均有利于身心健康。
关注心理健康:疫情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,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慌情绪。因此,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,通过放松训练、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。灵活应对,调整计划: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,我们可能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行程。保持灵活性和积极心态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。
规律作息,保障充足睡眠;合理饮食,注意营养均衡;适当锻炼,提高自身免疫力;与家人或朋友保持沟通,这些都有利于舒缓紧张等负面情绪。控制信息接收时长: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疫情讯息的时间,以减少因讯息超载带来的心理负担。避免盲目从众,不道听途说而使自己心烦意乱。
比如,地震幸存者的内疚,来自于把自己的痛苦经历和其他幸存者进行比较。癌症幸存者的内疚,表现为“他们死了,而我还活着。”他们理智上知道逝者的痛苦与他们的存活毫无关系,却会不自觉的有种负罪感。他们紧紧抓住这种内疚,尽管痛苦,却不肯放手,因为这种内疚起到了一种防御作用,保护他们不受伤害。
在任何导致生与死强烈对比的事件中,如地震、车祸、火灾等,幸存者都可能经历这种愧疚感。这种情感源于人类本能的同理心,当幸存者在灾难中活下来,而他人却未能幸免时,他们可能会质疑自己的“幸运”,并感到自己不配活下来。在医闹事件中,这种情况尤为突出。
美国佛罗里达州校园枪击案中,两名生还者自杀的消息令人震惊,揭示了幸存者内疚这一心理现象。在生还于灾难后,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的“幸运”而深感内疚。幸存者内疚并非仅限于枪击案,战争幸存者、集中营生还者、未失业的下岗者、病床前的子女等,都可能在创伤后饱受内疚煎熬。
幸存者内疚(survivor‘s guilt)是指在重大创伤事件中,幸存者普遍对自己的“幸运”心怀抱歉。幸存者内疚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stephen joseph针对英国“自由企业先驱号”沉船事故的研究中发现的,当时60%的幸存者船员都产生了内疚的情绪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